新闻动态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农民工生存状态有哪些变化——建筑工地看新景
发布日期:2009-12-15

[阅读提示]

   活跃在建筑工地上的主力军是农民工,建筑领域农民工约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40%,在大建设中的合肥,这个比例更高。目前,合肥市建筑工地从业人员达43.98万人,其中农民工多达37万人。这支劳动大军生存状况如何?11月,记者走访了省城12个工地,亲身感受建筑工地农民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

农民工生存状态有哪些变化——建筑工地看新景

    80%农民工告别“包工头”

一身发白的迷彩服,一双粗黑有力的大手,来自定远县吴圩镇的水电工刘禅正在角手架上忙碌,他身后是鳞次栉比的滨湖新城。一年前,刘禅成为华力劳务公司的签约水电工,哪里有活就去哪里。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外省打工时,也曾有过被欠薪的经历,临近年关,包工头手机一关就失踪了。现在与劳务公司签了合同,再也不担心拿不到工资。

    前几年,在农民工讨薪事件中,总有一个关键的角色——包工头。一些不良包工头克扣农民工的血汗钱,甚至恶意欠薪,屡屡引发恶性事件。而目前,全市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建筑劳务企业管理的约占80%,只有20%属于“包工头”带班式以及零散务工。

    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对农民工意味着什么?合肥市建筑事务管理处副主任郑国清告诉记者:“农民工与包工头打交道,就意味着跟私人打交道,缺乏保障。而劳务公司是法人单位,比较有保障。我们之所以大力培养发展劳务企业,是因为劳务分包能从制度层面解决欠薪等问题。实行劳务分包制度后,民工工资全部由劳务公司进行管理和发放,这样能从源头上解决包工头克扣民工工资和携款逃跑的恶性事件。 ”

    包工头正日益淡出合肥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劳务企业。2003年起,合肥市就开始构建劳务分包市场,发展劳务企业。 2007年以来,把劳务分包合同备案作为工程签订总包合同和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截至去年底,合肥市已培育发展劳务企业290家。

    劳务分包,使劳动合同签订率大为提高。中建三局的项目经理黄增强告诉记者,项目部与劳务公司签约后,就有监督劳务公司足额按时发放工资的权利。签订劳动合同,不仅保护工人,对企业也是一种保护。

    1000多维权窗口保障“血汗钱”

    当记者来到美亚光电研发楼项目工地,“农民工工资问题三级窗口受理投诉电话”的标志赫然在目,像这样的三级窗口可自行调解内部劳务纠纷。

    针对建设领域农民工维权,合肥市有三级维权窗口。市内有建设领域维护农民工权益办公室,是“一级窗口”,各县、区、开发区设立12个“二级窗口”,1000多个建筑企业设立“三级窗口”。

    “我们每周对辖区内建筑企业的维权清欠动态进行汇报点评,把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合肥经济开发区“二级窗口”的工作人员说。

    2007年5月,合肥实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目前,保障金专户上已有4亿多元。 2009年5月起,有恶意欠薪行为的企业将进入“黑名单”,不能再参加合肥境内的招投标。大力度的整治,让“老赖”赖不掉,使“欠薪”成为高压线。

    去年,合肥市把所有在建工程项目全部排查一遍,清欠力度前所未有。铁腕整治,能否杜绝欠薪行为?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刘滔告诉记者,从自己的经验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恶行短期内很难彻底消失。去年一年援助中心受理了300多起讨薪纠纷,而这些纠纷100%都发生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资双方。 “农民工兄弟自己一定要有合同意识,签了合同,才有利于寻求法律保护,维权时要轻松得多。 ”刘滔说。

    标准化宿舍关系尊严

    来自巢湖市栏杆镇的瓦工何自跃,还记得以前的工地只是用竹笆子扎起来,现在他所在的工地不但有封闭的围墙,内部还有临时的水泥路,路两旁还栽着花花草草,环境看起来很温馨。围墙、绿化、标准化的宿舍,这与过去灰尘滚滚、道路泥泞的工地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合肥市首次评选“十佳”文明工地,这让许多工程项目部开始比拼环境美化、硬件建设。记者走访了多处工地,看到大部分工地都有了标准化的农民工宿舍、卫生间、浴室、学习娱乐活动室,有的还设置了供家人团圆的 “夫妻房”。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地,每个宿舍都安上了空调,工人可以享受到温暖的夜晚。

    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关系到人的尊严。肥西县官亭镇的陈立军说:“十几年前出来打工,把稻草铺在大通铺上,自带的被子铺一半盖一半,就是一个‘苦’字。现在的工地条件普遍好起来,被单、被套都是统一发,在这里吃住都安心,我们也有一种成就感。 ”他还透露,“民工荒”让熟练工人紧俏起来。

    当然,像这样条件好的工地还不多,更多的农民工在依然艰苦的条件下,奋力劳作,为自己和家人编织未来的希望。

    工地上的农民工学校

    一间屋子,教室一样的布置,就构成了工地上的农民工学校。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月上三次课,遇到阴雨天气则连续上课,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并传授维权知识,普及法律常识。 ”安徽三建美亚光电研发楼工程项目部经理袁学明介绍说。

    桌上,是《合肥市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教材》,这是合肥市专为建筑业农民工量身定制的教材,内容涵盖岗位技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维权、社会常识、文明礼仪、计划生育等基本知识,颇受农民工欢迎。

    “我们规定了只要工程造价在1000万以上的工程,必须设置农民工业余学校。 ”合肥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站副站长魏邦仁介绍说。 2007年10月,在建筑工地诞生了第一批农民工业余学校。到2009年7月,合肥市建筑企业和项目工地已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655所,建立了约1185人的师资队伍,农民工参加培训达15万人次。

    起步之初,建筑领域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安徽凯源建设集团负责人杨邦凯说,早期的建筑工地农民工里面有不少文盲,现在这一批人早已回家务农了,年轻的一批农民工都受过基础教育,学技术也学得快,做特殊工种的全部持有证书,素质与第一代农民工已不可同日而语。

[采访后记]

    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利益诉求更强烈。记者采访中深深感到,维护农民工权益,绝不是一个“讨薪”可以涵盖的。我们在欣喜地看到农民工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都有显著改善的同时,农民工的维权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比如,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种类和覆盖面还较小,主要集中在工伤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范围,其他像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还没有覆盖到农民工。户籍、学籍壁垒,依然把许多农民工子女挡在城市门外。这些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群体,有权利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这方面又作出新的部署,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摘自《安徽日报》2009年12月9日C1版)

地址: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宿松路3888号(宿松路与繁华大道交口向南500米常青大厦) 联系电话:86-0551-68110888

Copyright 2009 ©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常青建设集团 皖ICP备11006677号 设计制作:明大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019102000036号